- 唐朝诗人是如何找工作的
- 东北三省的古代有名诗人都有谁
- 关于中华的诗词
- 九枝花是什么诗
- "车书为一家"与"合同为一家"分别称赞的
- 李煌的词与赵佶的画冠绝古今,史上还有哪些
- 温庭筠诗中的渤海国是指
- 悲痛离国的诗句
- 能够证明唐朝民族政策开明,民族关系融洽的
- 郑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
唐朝诗人是如何找工作的
在唐朝,写诗成为一种时尚,对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会写诗,所以 唐朝诞生了很多伟大、杰出的诗人,产生了很多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。唐诗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唐朝的诗人众多,他们是如何找工作的呢?我概括了一下,不外乎以下四种途径。
一,当官,是古代读书人的首选,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,在唐朝,科举制度已基本完善,只要你确实有真才实学,大部分都能通过科举考试,求得功名,中了进士后就可以当官了,吃着皇家饭,拿着朝廷的俸禄,好不惬意。如张九龄、柳宗元,韩愈等,孟郊有两句诗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,描写了中举后的得意,唐朝诗人有八层都中过进士。
二,干渴权贵,做幕僚。
在唐朝,文人还有一条比较好的出路,就是让权贵们知道自己,赏识自己,举荐自己,也可以谋的一官半职,或成为权贵们的幕僚。
有些诗人,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,会向权贵们呈献自己的诗文,以展现自己的才华,获得权贵们的青睐。如卢纶写过《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》,李益写过《献刘济》等,最终都得以如愿。
三,做私塾先生。
由于某些原因,有些读书人,暂时求不到功名,为了生活,不得不选择做权贵们的“西宾”,给他们的子弟当老师。如“花间派”诗人温庭筠,早年就做过私塾先生。
四,替青楼写诗填词。
青楼是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,“青楼文学”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青楼是古代文人除了庙堂、家庭以外的另一个寄托。如杜牧、王之涣等都曾给青楼写过不少的诗词,以供“”们传唱,自己也得到不菲的“润笔费”。
当然,还有些闲云野鹤般的诗人,本身就是富贵人家,不愁吃穿,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,隐居于世外,写诗完全是为了自娱自乐。
以上拙见,不尽之处,希望有能者补充。
。
东北三省的古代有名诗人都有谁
黄帝、拓跋、完颜阿骨打、铁木真、努尔哈赤!张宗昌、杨靖宇、李兆麟、赵一曼、赵尚志等等等等。
关于中华的诗词
有关中华的诗词如下:
1、皎皎云间月,灼灼叶中华。
出自魏晋陶渊明的《拟古九首》
2、盛勋归旧国,佳句在中华。
出自唐代温庭筠的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
九枝花是什么诗
您整理了30句带“九枝”的诗句,其中“九枝”开头的诗句11句,“九枝”结尾的诗句7句,“九枝”在中间的诗句12句,供您参考。
“九枝”开头的诗句
1、九枝火树连金狄,万里霜轮上碧珰。——出自钱惟济《灯夕寄献内翰虢略公》
2、九枝松叶冷,千叶杏花残。——出自周文璞《寄华阳道侣》
3、九枝应并耀,午夜忽潜然。——出自唐·温庭皓《观山灯献徐尚书》
4、九枝灯下朝金殿,三素云中侍玉楼。——出自唐·李商隐《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》
5、九枝擎烛灿繁星,百和焚春抽翠缕。——出自北宋·柳永《玉楼春》
6、百叶岩前霜欲降,九枝松上鹤初归。——出自唐·曹松《江西逢僧省文》
7、百和真香凝玉羽,九枝芳焰动星精。——出自夏竦《奉和御制朝谢玉皇大帝致斋夜天书道场观鹤下临》
8、六曲屏风江雨急,九枝灯檠夜珠圆。——出自唐·李商隐《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》
9、九枝初拆御袍红,艳质煌煌日正中。——出自舒岳祥《牡丹》
10、九枝灯在琐窗空,希逸无聊恨不同。——出自唐·温庭筠《晚坐寄友人》
11、露冷星翻月上弦,九枝银烛照金钿。——出自杨亿《无题二首》
“九枝”结尾的诗句
1、东堂令史报来时,仙桂云攀第九枝。——出自于观文《省试中式记梦》
2、薰衣别馆香三日,卜夜重楼烛九枝。——出自宋祁《少年》
3、红鲤二三寸,白莲枝。——出自唐·白居易《草堂前新开一池,养鱼种荷,日有幽趣》
4、异种传三秀,灵华粲九枝。——出自王珪《题瑞芝图》
5、蜗庐何幸纡千骑,萤烛多惭对九枝。——出自苏颂《太平守梅学士隔阔累年会遇京口喜道旧故特枉篇章勉次来韵二首》
6、一片非烟隔九枝,蓬峦仙仗俨云旗。——出自唐·李商隐《一片》
7、宝树宁三尺,华灯更九枝。——出自钱惟演《槿花》
“九枝”在中间的诗句
1、樽开柏叶酒,灯发九枝花。——出自唐·张子容《除夜乐城逢孟浩然》
2、红罗复帐金流苏,华灯九枝悬鲤鱼。——出自唐·李贺《夜来乐》
3、金麟喷香烟龙蟠,玉灯九枝青阑干。——出自范成大《夜宴曲》
4、剑沉三尺影,灯罢九枝然。——出自唐·刘禹锡《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》
5、伤见摧残旧宫树,美人曾插九枝花。——出自唐·徐凝《长洲览古》
6、楼迷五里雾,坛独九枝灯。——出自钱惟演《致斋太一宫》
7、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——出自唐·卢照邻《十五夜观灯》
8、如何一柱观,不碍九枝灯。——出自唐·李商隐《楚宫》
9、别殿对回双绶贵,后门归夜九枝然。——出自钱惟演《公子》
10、更想班衣奉亲寿,五云低护九枝灯。——出自陈造《再次韵赠张德恭》
11、夜阑陪玉帐,不见九枝留。——出自唐·韦蟾《上元三首》
12、吊古犹疑九枝柏,谈禅且问一茎虀。——出自乐雷发《雪峰寺》
"车书为一家"与"合同为一家"分别称赞的
B
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,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.有的以牧游业,有的以农耕为生.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也很高.7世纪前期,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,定都逻些.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,几次向唐求婚.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.文成公主入吐蕃,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,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.8世纪初,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.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,吐蕃和唐朝已经“和同为一家”了.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.
隋唐时期,我国东北的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生活着靺鞨族.他们骁勇强悍,能歌善舞.7世纪末,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统一各部,建立起.后来唐玄宗在那里设州,以其首领为都督,封渤海郡王.从此,粟末靺鞨以“渤海”为号.渤海受封后,面积不断扩大,人口增多,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,经济文化水平较高,有“海东盛国”之称.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是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作品.全诗八句共四十个字,是在渤海王子学成归国,作者热情相送时所作.
送渤海王子归本国
疆理虽重海,车书本一家.盛勋归旧国,佳句在中华.定界分秋涨,开帆到曙霞.九门风月好,回首是天涯.
李煌的词与赵佶的画冠绝古今,史上还有哪些
皇帝的称号不光只有地位与荣耀,同时还有统治天下的责任。自赢政奋六世之余烈,先后灭关东六国,完成大一统,称始皇帝后,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位宣统皇帝,期间称皇帝者不知凡几、多不胜数,有当的好,有当的不好的,当不好皇帝有很多原因,其中很让人感慨的就是像后唐李煜、北宋赵佶这种把兴趣爱好凌驾于自己的责任之上,置国家大事于不顾,完全就是不务正业。这样的皇帝还有没有呢?请看下文。
1、南陈后主陈叔宝,对于诗词艺术的追求远高常人,兴趣和工作之间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兴趣上面,整日的和大臣、后宫嫔妃们吟诗作对,最终把陈国大好江山送给了杨坚。
2、北齐皇帝高纬,一生痴迷音乐,当了皇帝后继续不管不顾跟着自己的兴趣来。每天呆在宫中谱曲,自己唱还不过瘾,让大臣、嫔妃、宫女们一起唱,动不动就组织大合唱,全然不管北齐的衰败和北周的强大。
3、南齐皇帝萧宝卷,此君爱好独特,喜欢杂技,不光自己玩,还得带动大家一起玩,老花样没意思了,就自己研究新花样,为此不惜头破血流,至于国家大事,那还是算了,没有杂技让他舒畅。
4、唐僖宗李儇,天生足球运动员,曾放言如果蹴鞠搞科举考试的话,他一定能考取进士,藩镇越发做大,朝廷中党争不断,他眼睛里貌似都看不见,整天的就是组织蹴鞠比赛,只要他进了球,那他就很高兴。
5、后唐皇帝李存勖,本来挺好的一个小伙子,给父亲报了仇以后,就开始沉迷自己的爱好里不可自拔了,天天就是看戏,兴致来了就自己上去演,和戏子们称兄道弟,玩的好不开心,最好把命都送给他们了。
6、明朝嘉靖帝朱厚熜,信奉道教到极点,自己亲自上阵做道士皇帝,到了执政后期啥事也不重视,就是呆在宫中炼丹修道,任用的首辅大臣,首先就得会写修道用的青词,这些靠阿谀奉承上去的官员操守不佳,导致吏治败坏,贪污横行,百姓不堪重负。
7、明朝天启帝朱由校,热衷木工,天赋非凡,每天就是在宫中做着自己的木工,据说用沉香做出来了一座惟妙惟肖的假山。把皇帝的责任完全抛诸脑后,任由宦官和文官集团大搞党争,直接把明朝引向了灭亡的轨道。
结语:这里列出的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,历史长河中像这样的皇帝真的是不胜枚举。概因皇帝是天下独尊,没有制度和人能够有效约束皇帝的行为,这就让皇帝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兴趣中,成为一个不务正业的皇帝。
温庭筠诗中的渤海国是指
渤海国(公元698年~926年),是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。698年,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,自号震国王。713年,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,统辖忽汗州,加授忽汗州都督。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,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羁縻州。762年,唐廷诏令渤海为国。都城初驻旧国(今吉林敦化),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(今吉林和龙),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(今黑龙江宁安),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(今吉林珲春),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。渤海深受唐朝文化熏陶,享有“海东盛国”的美誉。926年,渤海国为辽国所灭,传国十五世,历时229年,本身并不与渤海相连。
悲痛离国的诗句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⼼。 —— 杜甫《春望》
2.荒戍落黄叶,浩然离故关。 —— 温庭筠《送⼈东游》
3.⽻书昨夜过渠黎,单于已在⾦⼭西。 —— 岑参《轮台歌奉送封⼤夫出师西征》
4.⽼来情味减,对别酒、怯流年。 —— ⾟弃疾《⽊兰花慢·滁州送范倅》
5.望处⾬收云断,凭阑悄悄,⽬送秋光。 —— 柳永《⽟蝴蝶·望处⾬收云断》
6.⽉出峨眉照沧海,与⼈万⾥长相随。 —— 李⽩《峨眉⼭⽉歌送蜀僧晏⼊中京》
7.⼀⽔护⽥将绿绕,两⼭排闼送青来。 —— 王安⽯《书湖阴先⽣壁》
8.那信江海余⽣,南⾏万⾥,属扁⾈齐发。 —— 邓剡《酹江⽉·驿中⾔别友⼈》
9.有情不管别离久。 —— 晏⼏道《秋蕊⾹·池苑清阴欲就》
10.三⽉残花落更开,⼩檐⽇⽇燕飞来。 —— 王令《送春》
11.侧闻阴⼭胡⼉语,西头热海⽔如煮。 —— 岑参《热海⾏送崔侍御还京》
12.嘉陵江曲曲江池,明⽉虽同⼈别离。 —— ⽩居易《江楼⽉》
13.上党从来天下脊,先⽣元是古之儒。 —— 苏轼《浣溪沙·送梅庭⽼赴上党学官》
14.但去莫复问,⽩云⽆尽时。 —— 王维《送别》
15.天将离恨恼疏狂。 —— 晏⼏道《鹧鸪天·醉拍春衫惜旧⾹》
16.堂堂剑⽓,⽃⽜空认奇杰。 —— 邓剡《酹江⽉·驿中⾔别友⼈》
17.此中⼀分⼿,相顾怜⽆声。 —— 卢照邻《送⼆兄⼊蜀》
18.胡姬招素⼿,延客醉⾦樽。 —— 李⽩《送裴⼗⼋图南归嵩⼭⼆⾸》
19.醉别江楼橘柚⾹,江风引⾬⼊⾈凉。 —— 王昌龄《送魏⼆》
20.⼭中相送罢,⽇暮掩柴扉。 —— 王维《送别》
21.回头烟柳渐重重。 —— 徐昌图《临江仙·饮散离亭西去》
22.青枫飒飒⾬凄凄,秋⾊遥看⼊楚迷。 —— 李攀龙《送明卿之江西》
23.旧事逐寒朝,啼鹃恨未消。 —— 纳兰性德《菩萨蛮·问君何事轻离别》
24.⼀⾝从远使,万⾥向安西。 —— 岑参《碛西头送李判官⼊京》
25.盛勋归旧国,佳句在中华。 —— 温庭筠《送渤海王⼦归本国》
26.将军⾓⼸不得控,都护铁⾐冷难着。 —— 岑参《⽩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27.马蹀阏⽒⾎,旗袅可汗头。 —— 岳飞《送紫岩张先⽣北伐》
28.忘⾝辞凤阙,报国取龙庭。 —— 王维《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》
29.春来未有不阴时。 —— ⾟弃疾《鹧鸪天·送欧阳国瑞⼊吴中》
30.君似孤云何处归,我似离群雁。 —— 周紫芝《⼘算⼦·席上送王彦猷》
31.多情却似总⽆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 —— 杜牧《赠别》
32.狂来轻世界,醉⾥得真如。 —— 钱起《送外甥怀素上⼈归乡侍奉》
33.⽇⽉如磨蚁,万事且浮休。 —— ⾟弃疾《⽔调歌头·送杨民瞻》
34.蕃汉断消息,死⽣长别离。 —— 张籍《没蕃故⼈》
35.为谁醉倒为谁醒,到今犹恨轻离别。 —— 吕本中《踏莎⾏·雪似梅花》
36.何期⼩会幽欢,变作离情别绪。 —— 柳永《昼夜乐·洞房记得初相遇》
37.漠漠帆来重,冥冥鸟去迟。 —— 韦应物《赋得暮⾬送李胄》
38.饮散离亭西去,浮⽣长恨飘蓬。 —— 徐昌图《临江仙·饮散离亭西去》
39.⼣阳闲淡秋光⽼,离思满蘅皋。 —— 柳永《少年游·参差烟树灞陵桥》
40.记得武陵相见⽇,六年往事堪惊。 —— 周紫芝《临江仙·送光州曾使君》
41.关城树⾊催寒近,御苑砧声向晚多。 —— 李颀《送魏万之京》
42.相思⼀夜梅花发。 —— 房舜卿《忆秦娥·与君别》
43.今朝此为别,何处还相遇。 —— 韦应物《初发扬⼦寄元⼤校书》
44.才始送春归,⼜送君归去。 —— 王观《⼘算⼦·送鲍浩然之浙东》
45.杖剑对尊酒,耻为游⼦颜。 —— 陆龟蒙《别离》
46.古宫闲地少,⽔港⼩桥多。 —— 杜荀鹤《送⼈游吴》
能够证明唐朝民族政策开明,民族关系融洽的
“合同为一家”——形容唐与吐蕃关系
“回鹘衣装回鹘马”——形容唐与回鹘关系
“车书本一家”——形容唐与靺鞨关系
( 送渤海王子归本国 温庭筠(唐朝)
疆理虽重海,车书本一家。盛勋归旧国,佳句在中华。定界分秋涨,开帆到曙霞。九门风月好,回首是天涯。)
郑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
郑州上迄始祖黄帝、中至诸子百家、下至唐宋明名人名相众多。
1、郑州是我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诞生地。
a.郑国贵族邓析第一个把国家规定的法律写在竹片上,写成的书叫做《竹刑》,这是第一本法律读物,向平民传授法律知识。
b.郑国宰相子产把郑国法律用金属浇铸出来,史称铸刑鼎。
郑国宰相子产,制定并执行了第一部保护商业利益的法典——《质誓》。
c.韩非子(约公元前280年—公元前233年)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。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(今郑州新郑),杰出的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散文家。韩王之子,荀子学生,李斯同门师兄。
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,为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韩非子将商鞅的“法”,申不害的“术”和慎到的“势”集于一身;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、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。著有《韩非子》,共五十五篇,十万余字。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,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,积极倡导君主主义理论,目的是为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。
《史记》载:秦王见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之书,曰:“嗟乎,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不得恨矣!”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。
2、道家学派代表人物——列子(列御寇),郑州圃田人,上承老子,下启庄子,今有列子故里。
3、纵横家代表——苏秦,今郑州巩义鲁庄人,鬼谷子学生,兼配六国相印。醉心合纵连横之说,组织东方六国抗秦,使秦十余年不敢出函谷关。为历史上著名外交家。
4、建筑学家代表——李诫(1035年—1110年),字明仲,郑州管城县人(今河南新郑),北宋著名建筑学家。曾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、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大规模建筑,编写了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《营造法式》。除主要从事建筑工作外,还一度任职虢州知州,在地方甚有政绩。1110年(大观四年二月)逝世,终年76岁,葬于新郑梅山。
5、郑州历史上文学家众多,诗词歌赋历史文化深厚。
a.诗经中最浪漫的部分诞生于郑州——《诗经·郑风》。“有美一人,清扬婉兮” 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“ 等名句都是出自郑风。
b.西晋文坛领袖潘安,是郑州人,他的《西征赋》《闲居赋》《籍田赋》《沧海赋》《秋兴赋》《芙蓉赋》《射雉赋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。
c.唐代3大诗人,居然有2个出生成长于郑州。
“诗圣”杜甫出生成长于郑州巩义。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,背依笔架山,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,现为国家AAA旅游景区、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诗魔”白居易出生成长于郑州新郑东郭寺。白居易在晚年自撰的《醉吟先生墓志铭》中,写道:“大历六年正月二十日,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。” 东郭宅,即今新郑东郭寺,后人建有白居易故里纪念馆。
白诗《宿荥阳》:
生长在荥阳,少小辞乡曲。迢迢四十载,复向荥阳宿。去时十一二,今年五十六。追思儿戏时,宛然犹在目。旧居失处所,故里无宗族。岂唯变市朝,兼亦迁陵谷。独有溱洧水,无情依旧绿。
溱洧水就是指代新郑。
d.大诗人李商隐出生成长于郑州荥阳,晚唐著名诗人,和杜牧合称“小李杜”,李商隐又与李贺、李白合称“三李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,关于郑州的作品有《登郑州夕阳楼》《郑州献从叔舍人袖》。
大诗人刘禹锡是郑州荥阳人,刘禹锡自言“籍占洛阳(洛阳户口),家本荥上(老家在荥阳)”,长期寓居荥阳,死后埋葬在郑州荥阳的家族墓地,现已辟为刘禹锡公园。刘禹锡被尊称为“诗豪”,关于郑州的作品有散文《管城新驿记》、诗歌《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》,其他代表作有《陋室铭》《竹枝词》《杨柳枝词》《乌衣巷》等名篇。哲学著作《天论》三篇,与白居易合称“刘白”。
e.一代文宗欧阳修,埋葬在郑州新郑欧阳寺,已辟为欧阳修陵园景区。
f.部分关于郑州的诗词:
《宿郑州》唐 王维
《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》唐 刘禹锡
《送崔中丞赴郑州》唐 姚合
《登郑州夕阳楼》唐 李商隐
《郑州献从叔舍人袖》唐 李商隐
《送郑州严员外》唐 罗隐
《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》北宋 苏轼
《张子野赴官郑州》北宋 梅尧臣
《郑州浮波亭》宋 王随
《总咏郑州怀古》明 曹琏
《郑州怀古》明 林厚
6、有名的美男子,公孙子都、潘安都是郑州人。
公孙子都,春秋第一美男子,春秋时期郑国国都新郑(今郑州新郑市)人,郑国贵族。
《诗经》中有一首《山有扶苏》:
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。不见子都,乃见狂且。山有乔松,隰有游龙,不见子充,乃见狡童。”
亚圣孟子也曾盛赞子都的美貌:
“至于子都,天下莫不知其姣也。不知子都之姣者,无目者也”。
意思是全天下没有不知道子都的英俊美丽,不知道子都美貌的人是不长眼睛的人(瞎子)。
潘安,郑州中牟人,公认的古代第一美男子。掷果盈车、貌赛潘安等成语,尽人皆知。
7.压轴的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,
出生建都于今郑州新郑,历代史书都有记载,与其相关的名山具茨山也在郑州境内,郑州发现的具茨山岩画、裴李岗文化遗址、古城寨遗址、西山古城遗址、唐户遗址,都有深深的黄帝文化烙印。
8、明代中兴宰相——高拱是郑州新郑人,出生成长埋葬在新郑。